盛夏七月,骄阳似火。樊河水流经的张家川县恭门镇,千亩马铃薯田迎来盛花期,粉紫色的小花缀满枝头,随风摇曳成浪漫花海。与此同时,一台台拖拉机载着喷雾设备穿梭其间,细密的药雾在花丛中弥散——这是当地农户抢抓农时,为马铃薯控旺杀菌的关键管护场景,也是恭门镇种薯产业提质增效的生动注脚。

近年来,按照全县“4+2”现代产业体系布局,恭门镇以持续建设农业产业大镇为目标,依托耕地面积大,樊河水系丰富,雨水充沛的特色优势,在镇域布局冬小麦、饲料玉米、马铃薯、中药材、设施蔬菜、蛋鸡养殖等6个高效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基地。

走进镇上的水肥一体化高标准绿色原原种基地,400亩田垄整齐如织,马铃薯花虽小却开得热烈。定西农夫薯园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机手孙海正驾驶拖拉机驶过,专门用于农药喷洒的喷雾设备好似一台滑翔机,双臂展开足足有13.2米。田埂旁,农户李巧玲正仔细检查叶片长势:“往年这时候得蹲在地里手动掐尖控旺,现在机器喷药又匀又快,一亩地能省大半天功夫。”她脚下的滴灌带正缓缓渗水,水肥通过管道直达根系,与空中的农药喷洒形成“上下协同”的管护网络,这是基地“绿色种植”的标配。

在盛花期这一关键时期,孙海每天都要喷洒60~100亩马铃薯田,位于梁湾村、毛山村的2000亩一级种薯扩繁基地,规模化优势更显突出,机械化作业不仅效率高,农药用量也更少,更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误差,为种薯品质上了“双保险”。

产业兴则就业旺。在这片薯田里,“家门口务工”成了常态。用恭门镇副镇长马勇的话来说,就是“群众从种到收实现了全过程参与”。从早春播种时的机械操作辅助,到花期的管护巡查,再到秋收时的分拣包装,全年有200名左右村民在此稳定务工。不仅如此,村民们从过去只会传统种植的“庄稼汉”变身掌握现代化种植技术的“种植能手”,在增加务工收入的同时学习种植本领,种薯产业让土地成了农民致富的“聚宝盆”。
夕阳下,随着最后一台拖拉机驶出基地,田埂上,结束作业的农户和技术员讨论着下一步的管护要点,笑声与花香一同在田野间荡漾。从种到收的全链条机械化、标准化生产,不仅让恭门镇的种薯有了“科技范”,更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踏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。
(新闻来源: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:马文洁) |